污水处理运营是指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日常运行管理、维护,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稳定、高效地运行,以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,同时合理控制运营成本。
工艺运行管理
工艺参数监测与控制:对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,如流量、pH 值、溶解氧(DO)、温度等。根据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,这些参数的控制范围有所不同。例如,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过程中,好氧池中溶解氧一般控制在 2 - 4mg/L,通过调节曝气设备的运行来维持合适的溶解氧水平。
工艺流程优化:根据污水水质变化、处理效果以及运营成本等因素,对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进行优化。例如,当进水的有机负荷发生变化时,调整曝气时间、污泥回流比等参数,或者改变生物处理单元的运行方式,以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达标排放。
设备管理
设备日常维护:包括设备的清洁、润滑、紧固、防腐等工作。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,如水泵的叶轮磨损情况、风机的皮带张力等。对于一些易损部件,如曝气头、格栅的耙齿等,建立定期更换制度。例如,曝气头在长期运行后可能会堵塞,一般每 1 - 2 年需要检查和更换部分堵塞严重的曝气头。
设备故障维修:当设备出现故障时,及时进行维修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,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和必要的维修工具、备件。对于一些关键设备,如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泵、污泥脱水机等,要制定应急预案,确保在设备突发故障时能够采取临时措施,减少对污水处理的影响。
设备更新与改造: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、技术发展以及处理工艺的要求,适时对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。例如,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,一些老旧的污水处理设备可能无法满足新的氮、磷去除要求,需要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,如增加深度处理单元或更换高效的生物处理设备。
水质检测与管理
进水水质检测:对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行全面的水质检测,包括常规指标(如 COD、BOD、SS、pH 等)和特殊指标(如重金属含量、有毒有害物质等)。建立进水水质档案,分析进水水质的变化规律,为污水处理工艺的调整提供依据。例如,如果进水含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,需要采取相应的预处理措施,防止重金属对后续生物处理单元造成毒害。
出水水质监测:严格按照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,对处理后的出水进行实时监测。采用在线监测设备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,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。对于出水水质不达标的情况,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。例如,当出水的氨氮超标时,可能需要增加曝气时间、调整微生物菌群结构或者添加化学药剂进行辅助处理。
水质数据管理与报告:对水质检测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、整理和分析。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、环保部门等报送水质报告,同时利用水质数据分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,评估处理效果和运营成本之间的关系。
污泥处理与处置管理
污泥产生量控制:通过优化污水处理工艺,减少污泥的产生量。例如,在生物处理过程中,提高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效率,降低剩余污泥的产量。同时,对污泥的性质(如含水率、有机物含量等)进行定期检测,为污泥的后续处理提供基础数据。
污泥处理工艺运行:常见的污泥处理工艺包括污泥浓缩、污泥脱水、污泥稳定等。确保这些工艺环节的有效运行,如在污泥脱水过程中,控制好污泥的进料量、加药量和压榨压力等参数,使污泥的含水率降低到合适的水平(一般要求脱水后污泥含水率低于 80%),便于污泥的后续处置。
污泥处置方式选择与管理:根据污泥的性质、当地的环境条件和政策法规,选择合适的污泥处置方式,如土地利用、污泥焚烧、卫生填埋等。对于污泥的土地利用,要确保污泥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农用标准;对于污泥焚烧,要做好尾气处理,防止二次污染。